在 AI 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,《胃之书》以极简设计和高留存率成为了现象级的独立应用。本文整理了与作者赵纯想的长访谈,分享他对产品、创造、独立开发者心态以及哲学的思考。
从下头到灵感:胃之书的诞生
Q: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做《胃之书》的?
“当时已经出现了 AI 陪伴类的产品,但用下来总有一个下头的时刻。觉得这个 AI 有点胡说八道,或者说它没有情感,就是一个提示词的机械反应。用户体验了这种微妙的下头感之后,就慢慢选择不用了。”
但赵纯想敏锐地发现了 AI 的一个稳定能力——总结能力。
他平时自己做饭,于是想到:“既然做了饭,可以记下来每天吃了什么。但如果自己动手记,又是传统填表式的软件。所以就想到用 AI 来辅助记录。” 这便是《胃之书》的起点。
产品迭代:像钓鱼一样
Q:《胃之书》从开发到上线花了多久?上线时心情如何?
“开发两个半月。我上线的产品有十几个,下架的都有七八个。刚上线其实没有那么兴奋,就像钓鱼,老手面无表情地把鱼拉回来继续甩。哈哈,其实这个不成,还有下一个嘛。”
用户洞察与设计哲学
赵纯想发现,小红书上 20 多岁的年轻女性是核心用户。
“女生看到 AI 全心全力输出,只是为她做了一张精美的饮食记录小卡片时,会觉得这个过程很打动人。”
在 UI 设计上,他选择了黑白色调:
“这就是照抄 Twitter。用户发的内容本身五光十色,用黑白衬托就足够了,永远不会出错。”
《胃之书》的留存率惊人:次日留存接近 59%。关键在于细节设计与**“管道润滑”**理念:
- 首页优化:从两步拍照变为一步拍照,用户操作减少 50%,留存与营收自然提升。
- 通知引导:先用“汉堡水母”小动画邀请用户,再弹系统通知请求,用户接受率显著提高。
“独立开发就是细节堆叠的效果。”
不由人的商业化与产品决策
面对用户需求,他坚持:
“用户提的需求,大概率不会让产品变好。我要在更高的层面找到公共解,让问题本身消失。”
比如用户希望修改生成内容,他没有做繁琐的表单,而是升级为自然语言对话修改,一次解决无穷需求。
在商业化上,他保持淡然:
“挣钱这件事全都是不由人的。哪怕是个垃圾,先发到这个世界上。App Store 又不会收你存放费,甚至还有几率帮你分发这些垃圾。”
从《胃之书》到《心之书》
新产品《心之书》定位是AI 版苹果备忘录:
- 用户可以随手记录任何想法、回忆或信息。
- AI 自动打标签、分类、整理笔记,让思绪清晰可见。
UI 上他依然延续“抄”哲学:
“这次是照抄 Uniswap 的高亮粉色。优秀的 UI 背后肯定经历过无数争论,你不需要吵,抄就可以了。”
创造与寄情:做文明的生物
谈到个人的驱动力,他提到一个底层概念——寄情:
“猴子砸坚果很聪明,但如果它在石头上刻了自己的小记号,再用它砸坚果,我们就会生出尊重。因为它寄情了。”
人类通过创造把自我投射到世界里,才有文明的意义。
“当我发现人最终极追求就是寄情,就明白每天都必须进行创造,否则你就是一只猴子。”
无为、庖丁解牛与人生选择
赵纯想的哲学观深受道家影响。
- 无为:像食蚁兽一样做让自己快乐的事,钻进舒适区,不必为符号系统焦虑。
- 庖丁解牛:重在保护刀,做自己天赋相关的事,轻而易举且游刃有余。
他总结自己的特长是把直觉转化为可见的东西,无论是软件还是小说。
独立开发者的信念与建议
他形容自己是“娱乐焦虑型工作狂”,每天从早写到晚;最难的不是技术,而是信念问题。
对独立开发者的核心建议是:
- 不要害怕发布:哪怕是垃圾,也先发出来。
- 不断迭代:细节堆叠才能形成口碑。
- 商业化不由人:更多依赖长期坚持和运气。
对大模型的理解与悲观
他对大模型持审慎态度:
“大模型的终极能力就是一个人,他只能创造虚拟内容,对人类总体生产力的贡献是下降的,还费电。”
即使未来多模态、具身智能出现,他仍然怀疑 AI 能否真正拥有情感或寄情能力。
“我们不会尊重一个没有自己主张的人。一个必须服从人类安排的 AI,很难让人相信它有情感。”
结语:
赵纯想的产品方法论,既接地气又充满哲学意味。他的核心思路可以概括为:细节堆叠、不断发布、寄情创造、无为而为。
“哪怕是个垃圾,先发到这个世界上。”
“做产品这个不成,还有下一个。”
本文由 ben 创作,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/出处外,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,转载前请务必署名
最后编辑时间为: Aug 6, 2025 at 04:32 pm